close

 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,

您給孩子的見面禮,是什麼呢?

玩具?  奶粉?  尿布?  奶嘴?  書本?  ......

親子床邊故事時間絕對要有,無論再忙再累,

越早陪讀,孩子越早獨立。

 

關於芬蘭教育的神奇,產婦包的作法就是台灣所不及之處......

 

芬蘭的產婦包第一次出現時就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創新,

即便到了現在,

就其文化廣度和內容來說仍是獨步全球。

雖然其他國家的產婦也享有很多津貼(主要是育兒補助),

但芬蘭的產婦包還包含了照顧小孩的衣物。


有部分的理由是戰後的芬蘭物資嚴重缺乏,這意味著有些東西是你有錢也買不到的,

產婦包在當時被稱為「國家給芬蘭母親的禮物」,而它也真的解決了母親的需求。


一開始,區公所的社會福利部門在決定要給母親何種禮物時有三種選擇:

一是給母親和孩子的,另一是只給嬰兒用品(如臍帶護理組、包巾),

三個是只給母親用的東西(例如被單、毛巾、針線等)。


在1949年時,不論貧富只要是產婦政府都會提供產婦包,

惟一的例外是強制收容和入監服刑的母親,她們直到1977年才收到政府的禮物包。


一開始嬰兒包巾都是傳統布料,上面的飾邊愈多愈好;

後來在50年代又加上長內褲及連身背心,因為那時流行這種嬰兒裝。

60年代增加的新玩意有小軟帽、睡袋和免洗尿布;

到了70年代,傳統布包巾被彩色的彈性棉織背心褲取代了。


到此為止,一向是提供白色或無漂白的純棉品,讓母親可以在上面刺繡或做任何裝飾。

到了80年代,這個包裹又加了許多新玩意,如小襪子、有拉鍊的保溫小毛毯、睡袋或嬰兒裝。

直到此時,重點都是衣物品質,不過現在更關心整體的顏色搭配。

近十年來多了許多趕流行的新玩意,純棉衛生衣、外出服、可以重複使用的尿布、

雙層棉衣(guilt)等等。


除了衣服,這個包裹還包含了很多育嬰用品,

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東西就是琺瑯臉盆,用以清洗嬰兒或他的衣服,

當然這是浴室和洗衣機普遍以前的事了。

70年代以後,洗臉盆就被淘汰了。

也慢慢開始顧慮到父親的需求,相關的實用資訊如家長手冊也放進去了。

「產婦包」這辭似乎開始顯得不合時宜,最終在80年代因為上述因素改名為「我們有了新寶貝」。


在80年代時,這個包裹還是「國家社會福利局(Sosiaalihallitus)」的管轄,

當時關注的重點不只包裹品質也關心起幼童心智的健康,

「我們的寶貝的書」是為了這個包裹而特別印製的,

為當時這類型圖畫書還沒有商業發行。

包裹裡還有一個給新生兒的玩具,

一個黃色的布製玲瓏(rattle)一邊笑臉,另一邊是沮喪的臉,

這本書和玩具都成了嬰兒的最愛。


這個產婦包是芬蘭社會的轉捩點。

要拿到這個包裹的先決條件是,母親必須在受孕後四個月內去做產檢。

因此所有的孕婦都有產前健康檢查,芬蘭自50年代後,母親和嬰兒的死亡率大幅降低,

是全世界死亡率最低的三個國家之一。假如不是這個充滿吸引力的包裹,恐怕還做不到這一點。

(摘自《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》.天下出版)


本文出處:來自網路文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lianna9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